許多工作機會正在消失當中,我想這是此時大多數上班族的夢魘;今天還有的一份工作,明天還會繼續擁有嗎?不論是規模大或小的公司,是本土或國際知名的大企業,近年來都大幅度削減員工人數,失業潮一波接一波,排山倒海而來,失業率上升到歷史新高。

或許我們可以一語概之或簡化地說這都是不景氣或是企業關廠出走、外移、西進、南進….所造成的,但是即使是沒有出走的一些機構如銀行、金融、電信、大眾運輸業等也一樣大批資遣員工,並訂出所謂的「50專案」、「65專案」等,即年齡到達五十歲或工作年資加上年齡到達六十五,即可「享受」較優渥的條件提早退休。

這些原來待遇不錯或還算安定的工作到哪裡去了呢?是因為市場的需求不振或企業的營運不佳所致?這些都可能是部分的原因,但是可能還不是主要的原因,因為即使景氣在一、二年後好轉,企業營運回復到正常的水準時,有些工作還是消失不見,而且永遠不會再有。

讓我們先從生活環境所接觸的說起。幾年前,一般人要將錢存在銀行或取款、轉帳或辦一些事情,都必須找個時間到銀行去辦手續。如今每家銀行都設有24小時無人銀行,除非有些較複雜的事非親自去辦,否則不上銀行一樣可以完成許多事情。銀行的業務量會增加,但不表示銀行的行員也要隨之增加,銀行已漸漸走向虛擬化。

全世界的大都市,如紐約、倫敦、東京、台北等每天有許多人利用地鐵或捷運通勤,上下學,但這些車站並不需要派人看守進出口,對每一位乘客查票,驗票的動作,一樣可以分辨出車票是否有效或逾期、尚餘多少金額等,而只有百年老店的台灣鐵路局仍然在每一個車站入口派人做驗票,在火車上做查票,以及下車時做收票的動作。據報載虧損嚴重的台鐵,其人事成本是最大的負擔。

從這些生活周遭所發生的案例來看,近十餘年來由於自動化、資訊化和企業流程改造,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力,每一個企業或機構無不思考如何以最少的人做到最大的產出。過去一個人走出校門經過考試進入銀行業,就等於捧了一個金飯碗,如果能夠進入鐵路局上班,就等於拿到鐵飯碗。但是今天沒有一個飯碗是不會破的,何況是產業競爭劇烈,產品壽命週期越來越短的民營企業。

從負面來看,有許多工作正在消失當中,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,一些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和組織的型態也正在產生當中。企業和機構可以減少工作名額,但是有些工作還是需要有人來做,例如前述的清潔、交通、保全、膳食….,以及自動化設備的維護,資訊、網際網路系統的維護,人力資源、生產、物流的管理工作等。而企業組織的型態也在改變當中。

當大企業採取瘦身或精簡的措施或分散成幾個子公司,傳統企業所標榜的終身雇用制也不存在,此時還是上班族的人該如何自處?未來要何去何從?任何人不能再夢想如果可以進入到一家具有規模,根基穩固的企業,謀得一職,只要認真工作,不犯什麼大錯,就可以安穩地工作到退休年齡,然後領一筆退休金,過著無憂無慮的晚年。在這個多變的環境裡每一位上班族的人都需要不時作自我評估;「我對這公司、機構有什麼樣的價值?」,「這個價值在未來三年、五年、十年還有用嗎?」,「我應該如何持續增強自己的價值和優勢?」

每一位上班族的人都應該把自己看成一個企業,它最大的資產就是從頭到腳,可以四處行走、活動的身軀以及裡面裝著隨時可以作決策分析,不需電源就可產生知識的頭腦。然後,利用自己的能力從專為一個公司、企業效力到可以為許多家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,例如廚師只要有好手藝,就可為許多家公司辦伙食,司機如果服務好就可為幾家公司提供交通服務,而採購也可以同時為幾家公司購買所需的原物料,就像現在就有人為幾個家庭購買民生日用品和食物,而電腦程式設計師可以為幾家公司開發客戶所要的應用系統,網頁設計師可同時幫幾家公司製作網頁,其他各行各業還有許多機會,最重要的是你提供的服務是否有價值?

任何的企業一旦成立,最基本的都要追求永續經營,也就是不管經濟情況如何,景氣好或壞,都要能存活下去。個人也是一樣,在有生之年,有工作能力的這一段時間裡(一般約從20歲至65歲)也需要追求自我的永續經營。傳統的職場想法是「被雇用」,但現在是追求「能服務」,你所提供的服務,必然要對他人有利,可以解決他人的問題,滿足他人的需求,這項服務才會有價值。

未來,企業或機構可以提供的工作機會會越來越少,但整個社會仍然有許多新的工作機會有待發掘和創造,只是大多數人習慣於找一個企業或機構上班的思考模式限制他,以為「工作就是上班,上班就是工作」,而一旦沒有「班」可以上,就失去了依靠和重心,而忘了「工作不等於上班,上班以外還有許多工作」。
就工作機會而言,對目前我的看法是悲觀的,但對於未來,我是樂觀的,因為有許多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會不斷的產生,只是當這個世界正在急速的轉變當中,每一位上班族或正在待業中的人士,你的想法和作法改變了沒有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 建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